说起乡愁记忆,最难忘的是母亲蒸“捞饭”留下的味道,这种从滚水里沥出的夹生饭,再入木桶蒸熟后,饭粒疏松、米香浓郁,因糖分流失特别适合当下“三高”人群食用。 箍桶匠老王最擅长做捞饭炊具,年过古稀的老人,做的木桶有罩在酒糟上加热蒸馏白酒的、挑水与装水用的、腌菜或杀大猪时用的。他把作坊安在自家楼上,给桶坯钻孔打钉和抛光打磨,都在一条长凳上完成。老师傅做木桶有心得:长了树结的板材会漏水;木板锯出来拼装的桶不耐用……想把桶做圆,桶板长短和弧度须齐整,桶体大小退缩上下有致;桶不漏的关键技术在桶底板和桶壁接触要严密,斜边修多了影响密封。王师傅拿起牛角钻和刮刀给一只蒸桶掏“耳朵”,大嘴巴和大胸腔的蒸桶体积大,蒸的饭多分量也沉,在桶沿对称的位置上掏两只抓手,用起来省力方便。几年前,一位外嫁台湾的女子回乡探亲,特地买了只带回,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轶事,在村里传为美谈。 老王做木桶不愁销路,这里民间盛行年节与红白喜事蒸饭打米粿,当地人结婚,娘家有置办蒸饭桶、洗衣盆和马桶的传统。闽中山村水稻种两季,农忙时,农妇用木桶蒸好饭,供家人吃一整天。加上时下做小吃的人多,饭店和酒楼兴吃木桶饭,主顾们便不请自来订做木桶。 老王年轻时走村串户送艺上门,那时敢揽活“吃东家饭”的人不多,全村就他和师傅二人。因为按天取酬,每日必须给主顾做好一只蒸桶和水桶,或者“一挑半”三只的水桶,技艺平平的木工只适合把做好的桶拿到圩场上去卖。村中有户人家准备杀年猪,可装热水的大木桶漏了修不好,老王听了马上带着工具帮人家给修好了,且分文不收。乐于助人的精神和精湛的手艺被传颂,很快地他就成了周围村庄最受欢迎的箍桶师傅。老王去给人家做木桶,不仅工钱丰厚,东家奉为座上宾,三餐米饭管饱菜里有蛋有肉,晌午时还请他吃点心。邻村的一对夫妇耳闻目睹之后,不等媒人来提亲,就把女儿许他为妻。 观念主导人生,作为使用历史久远的容器木桶,在我国许多地方派生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有趣词汇,比如当地族人聚会时彼此会说“我们同吃一炊(蒸桶)饭,关系还热着”,表示亲密。人们在比喻地位牢靠或政权稳固时,常用“铁桶江山”形容,而对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无德无才之人,拿“金漆饭桶”作讽刺。箍桶匠用藤条和篾皮扎圈,把木板拼拢成桶,显示出了凝聚的力量和对圆满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