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文学 > 
喜花剪剪传递深情
2018-10-31 10:06:40 林生钟/文 温欣孝/图  来源:10月26日《三明日报》第B3版   责任编辑:颜全飚   编辑:陈颖昕


    

●林生钟/文 温欣孝/图
  大田县广坪镇广平村的余再弟老人,今年已经67岁了,她说自己“嫁入林家40年,剪喜花也剪了40年。”她口中所说的“喜花”就是剪纸,其构图精妙,寓意美好,装扮各种喜庆场合,深受乡邻们的喜爱。
  “喜花”和“窗花”都是剪纸的别称,前者用于贺喜,后者贴在窗上,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婚嫁时,喜花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图案题材吉祥如意、喜气洋洋;色彩红艳,样式有圆形、方形、菱形、桃形等,配以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各种纹样。因为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农村妇女闲暇时常制作。
  最初的剪纸起源于汉唐,民间妇女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装饰,后来演变成彩纸剪成的各种花草、动物和人物的形象。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作《人日即事》,即有“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宋代造纸业成熟,剪纸艺术普及。到了明清时期,剪纸走向鼎盛,这时候的彩灯花饰、扇面纹饰,都是用剪纸作装饰加工成的。
  广平村周边很多的地方,沿袭着办喜事剪喜花和贴喜担的传统,大家一定要把喜事办得喜庆吉利。
  “娶媳妇送礼担,必须贴上红纸剪好的喜花,鸡、鸭、米、饼干,猪腿、酒壶、箩筥(竹篾编织的圆筐食盒),都要贴到。”余再弟手捏红纸,拿着小剪刀聚精会神和小心翼翼地移动着。在一旁的邻居郭香妹补充:“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奶奶说过,结婚要买花,贴了才喜庆。”
  剪纸技艺在广平村流传历史悠久,元代乡贤、《二十四孝》编撰者郭居敬,在著作《百香诗集》里生动写道:“剪彩为花花异常,枝枝点缀作春光。都缘不惹闲蜂蝶,胜似浮花浪蕊香。”(《剪彩花》)
  喜花种类很多,除了送礼用,村民平时做平安摆供品的每一盘菜,元宵节迎龙装饰灯盏,余再弟的作品都被用到。老人一刻也闲不住,为了给新娘父母抬去杀好的肥猪办婚宴,她按照整猪的大小剪喜花,一张红纸下刀几千处,没有打草稿,全凭自己娴熟的技艺直接剪成。图形和猪一模一样,眼睛、鼻子、耳朵、四肢、全身的鬃毛和纹理……她剪喜花的手艺年轻时跟婆婆学的,模仿花卉图案、家中养的牲畜、水里捞来的鱼虾,惟妙惟肖。
  以前剪喜花,都是邻里间互相帮衬的,办喜事的人过后回赠些米粿、米糕之类的吃食,表示感谢。但是,现在多为经济往来,简单的一套卖30元,结婚用的70元,还愿用的因为品种多,全套喜花收两三百元不等。
  “这些主要是工本费,正月初九谢天公,一整套喜花剪剪停停,得花时间半个月。”余再弟介绍。
  老人在现场给我们演示,她手起刀落,基本顾不上和客人说话。剪纸需要专注,一搭腔出现了丝毫的差错,就会前功尽弃。
  至于贴喜花和剪喜花源自何年,余再弟说不清楚,她的丈夫——一位退休的教师林泽辉,也无法确定。老林告诉笔者,他的母亲张秀妹生前擅长剪纸,教会了许多的妇女,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
  那时,福建农村很多地方的妇女都会剪喜花,山区的作品以刻画山禽家畜的较多,表现粗壮有力、淳朴厚实;沿海水产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仙一带倾向于华丽纤巧,贺生、贺喜、贺寿,祭神、祭祖、祭鬼,无论是馈赠还是摆供,都要盖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就连猪头、猪脚、鸡爪都如此。剪纸的象征行为,强烈地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剪纸在民间生命力顽强,来自农家灵巧的双手,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谱下了一曲优美无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