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钟 大田的民间游艺活动,可谓异彩纷呈。它除了比较常见的迎板凳龙、迎灯、打狮、演戏、荡秋千、放孔明灯之外,像城关下桥张氏中元节放水灯,建设四堡一代的农村春节迎“铁支”,太华汤泉村的划旱船、扭秧歌、闹花灯……皆为邑人所津津乐道。 这些奇风异俗的产生,与大田特定的地缘文化渊源甚深。这里在地理上位于本省中部,建县前隶属于尤溪、永安、漳平、德化管辖。由于接受闽南外来文化和闽西北客家不同文化的共同影响,所以在今日的语言、生活习惯、信仰活动等方面,变化千姿百态。原来在北方汉民居住地才有的文化现象,也在境内各地盛行。 放水灯在农历七月十五的晚上,村民托着一盏盏彩纸折成的莲花河灯,中置一截点燃的蜡烛,然后徐徐放入均溪河。是夜天上银辉浩渺,溪中灯影绰绰,水天一色,蔚为壮观。这种活动,出现在俗称“鬼节”的节日里,据说是放灯招魂来纪念先人,原流行于燕河流域。 建设的“铁支”,闽南人称“装阁”,闽西北叫“走古事”,同为闽中邻县的永安小陶唤“台阁”,是由轿架、铁支、轿脚组成的。四个人抬着前进,围观的群众随行,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 迎“铁支”在正月临近元宵节时就开始了,时间长的好几天,都在白天里进行。儿童立于轿台之上,以戏曲扮相“木兰从军”,由青壮年抬着,在菩萨轿子、彩旗、鼓乐队的簇拥下,一路鸣铳游走村中。扮装的金童玉女,固定在铁杆上保持一个姿势,头天就停止喝水,吃少量的糕饼干粮,以防止需要大小便时不方便,这对孩子来说有些残忍。在以前,扮装的小孩都是家境较穷没势力的,不然多数人不愿把孩子让出来,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孩子日后轻薄命贱。当然,现在人们并不是这样想,作为锻炼小孩耐力的一部分,家长支持、孩子们也踊跃参与。习俗延续至今,出发点是美好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境安民,热闹又好看。 文江朱坂的夸公信仰在当地可谓是独具一格。 夸公有供人们进香的庙堂,但却只是一方雕刻丑陋的面具而没有塑像,这是典型的楚、越文化——原始的巫术傩崇拜。每年十二月底至春节期间,村人都要给夸公请戏,之前数日先由一成年男子捂着面具形影不离,装扮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在演戏期间,戏台上方须同时另搭一平台,可供此男子与代表夸公的面具看戏和休息,人们朝面具礼拜夸公。 让人称奇的是,我们平素只听说在关中才有的扭秧歌和划旱船,居然在太华镇的汤泉村灯会上年年亮相。 汤泉本来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正月十五迎灯的,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廿十,在汤泉经商的温氏族人从家乡带来了多盏花灯游玩,这一年中村里添了不少人口,大家认为迎花灯带来好运,于是就兴起了正月廿十迎花灯的习俗。“花”,在大田的方言里,同时还是生育能力与卵子的意思,譬如“花子”表示卵巢,花子“干”了的女人就不会生育了。同样,“问花”就是向神人问询怀孕后肚子里藏的孩子性别。汤泉迎花,迎的是对人丁兴旺的希冀。 是夜,一村30多个姓氏的村民聚居在一起,各自舞着手中的花灯、龙灯、鱼灯、竹马灯,伴着形象逼真的各种旱船、狮舞,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各处商行店铺与政企单位,在街面门口扎起了彩棚、放置上瓜果祭品,供狮队和菩萨享用。好客的汤泉人,与此同时广迎各地的亲朋欢聚做客。 汤泉的花灯扎法相当别致。纸扎竹制的灯盏骨架蒙上彩绸,内燃着灯烛。明亮的烛光透出绸缎、或者新款的玻璃灯罩,映照着七彩的鲜花与绢花,人手一盏挑着,蜿蜒盘旋,汇成一条灯的龙、花的海、烟花爆竹的画廊,壮观异常。而那旱船演员幽默的表演,棉绒假马欢快的腾跃,以及栩栩如生的鱼虾蚌龟群像翩翩起舞,令人耳目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