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郑宗栖) 9月9日,福建省首届“最美教师”寻访结果发布,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教师郭显诲获评“最美教师提名奖”。
郭显诲在学校担当总务处主任,负责管理学校的寄宿生。他爱生如子,为了让留守儿童们吃好、住好、学好,当起孩子的贴身“管家”,为家长做好后方保障服务。他走进孩子们的心中,用爱点燃孩子未来的希望;他把握住每一次的教育契机,用情编织着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网;他用心记载着孩子的成长足迹,一生一档案,从中摸索出一套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好经验、好办法。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以“母亲”般的细腻,呵护着留守儿童,细微之处彰显着为人师者的情怀,大家都称他为“男妈妈”。2011年1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2015年,评为三明市基层“最美教师”。
据了解,2017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了首届“最美教师”寻访活动。寻访活动历时半年,经过宣传动员、遴选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选、公示等环节,最终产生10名“最美教师”和20名“最美教师提名奖”人选。 评选产生 “最美教师”具有代表性,有的扎根乡村30余载、抚育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走出大山;有的教学能力出色,长期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获得多枚奥赛金牌;有的不仅潜心教书育人,还热心公益事业,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有的爱生如子,长期坚守特教战线,引导残疾学生自强不息……这些平凡中不平凡的事迹,让广大教师切实感到“最美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省总工会同时授予王玮等10名“最美教师”“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河仁慈善基金会对10名“最美教师”每人奖励3万元,对“最美教师提名奖”获得者每人奖励1万元。
事迹链接:
郭显诲: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灯” 本报大田记者站 郑宗栖 通讯员 乐玲繁
他从大山走出来,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的命运;他深知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艰辛和心灵间的孤寂。因爱生情,他以“母亲”般的细腻,呵护着这群孩子。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细微之处彰显着为人师者的情怀,并一直为之坚守,大家都称他为“男妈妈”。 他叫郭显诲,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总务处主任,先后获评2015年度三明市基层“最美教师”,2011年1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放飞“童心梦”
“周茗茗,祝你生日快乐——”六年级学生周茗茗走进学校的食堂餐厅的那一刻,被振聋发聩的祝福声震撼了,顿时眼眶湿润,一把投到郭显诲的怀里,“呜呜”而泣。 3月16日,是周茗茗的生日,但似乎没有人记得这一天是她的生日。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周茗茗上学期间寄宿在学校,周末回伯父家。学习基础差,个头也不高,她总觉得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一度厌学,甚至想过辍学。 “这类学生,在我们这城郊学校还有一些,关爱他们,就是要让他们时刻感觉到一直生活在爱的大怀抱中。”在郭显诲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摞“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记录着孩子们的基本情况,和他们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 周茗茗的生日,郭显诲一直记在心间。为了让周茗茗过一次“隆重”的生日,郭显诲谋划了许久。提前订购了生日蛋糕,了解孩子的喜好并为她买了一个芭比娃娃作为生日礼物……他邀请了其他寄宿同学先前在学校食堂餐厅,若无其事地等候,然后再请同学将周茗茗叫到餐厅来。 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周茗茗热泪盈眶。但她也梦想着,此时此刻,如果母亲可以出现在身边那该多好啊。郭显诲变戏法式的,用微信视频连接到了周茗茗的母亲。视频中日思夜想的母亲,和现场的老师、同学一起为她唱响欢乐的生日歌。 “这次生日,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郭老师对我爱。”这是周茗茗在日记本中记下的一句话。 这份爱甚至有了延续,老师和同学们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周茗茗渐渐融入集体,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通过补缺补漏,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从原先的不及格一举跃至班级总分前十五名,还踊跃参加校园歌手赛、绘画比赛等文体活动,屡屡获奖。
编织“护心网”
郭显诲是学校的“大管家”,事无巨细,白天忙着教育教学的事,下课后就忙着寄宿生的事。当年,学校创办寄宿制学校,他根据卫生防疫等有关工作要求,综合各地寄宿制学校的办学经验,周密制定了食堂和宿舍建设方案。工程施工时正值暑假,郭显诲放弃了休假时间,全天蹲守在学校,严格监督各个施工环节。大到总体设计方案,小到锅碗瓢盆选购,他都一一把关。 如何让孩子们吃得好吃得香,郭显诲煞费苦心。结合时令变化,他精心采购新鲜肉菜,和食堂工作人员一起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安排留守儿童一日三餐的菜谱,为孩子们用心烹制“营养餐”。通过开展“食堂用餐问卷调查”、评选“我最喜欢吃的菜”等活动,征询学生饮食喜好,保证食堂餐饮质量,做到既不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全面考虑到孩子的营养均衡。 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容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郭显诲说:“为家长做好后方服务,不能只管住孩子的吃住,更要走进孩子们的心,让他们有安全感。” 温子鸿,六年级学生,生出于单亲家庭,长期跟祖父母生活。因为处于青春发育期,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温子鸿越发的叛逆,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到大人的控制和约束。甚至经常性地闹出一点“小状态”出来,比如破坏公物、与人打架。 “‘叛逆’并不可怕,这是成长的标志,也是一个教育的契机。”郭显诲主动走近温子鸿,找话题与他聊天,肯定孩子的优点,赢得孩子的信任,抓住逆反的“症结”所在,在“疙瘩”处设法使招。慢慢的,温子鸿发生了变化,后来还成为了老师们的小帮手。 郭显诲通过微信,将温子鸿帮小同学打饭、做卫生的照片发给他的母亲。他母亲又将图片晒到了朋友圈,并写道:这一切,都来自于爱,因为郭老师,所以才变得美好……
搭建“爱心桥”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隔代教育,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们一年半载才能见上父母一面,缺乏亲情的守护。 怎么办?一方面是父母为了生计奔波,而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爱的缺失。“田地误了,只误一季;孩子误了,却误一生。”郭显诲说,“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老师,就要主动担当起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上职责。” 在郭显诲提议下,学校创建了“温馨家园”,实行“一帮一”互助制度,让教师和留守儿童形成结对帮扶对象,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帮助。而情感和心理上的疏导,更多落在郭显诲身上。 “我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郭老师总会出现在我身边,他像父母一样爱着我们。”学生严小英这样说道。 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因想家、想父母,曾经让严小英郁郁寡欢。她喜欢独处,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夜里时常躲在被窝里哭泣。 郭显诲得知后,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与其他同学多交朋友,多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多次慷慨解囊,给她买学习生活用品,感受爱的温暖;用电脑或手机微信视频连线其父母,冲淡她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严小英不仅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打开郭显诲记录的“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会发现他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因人施策,或家访谈心或小组帮扶或亲子互动,一生一档案,一周一记录,从中摸索出一套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好经验、好办法。 学校校长徐明煦评价说:“郭显诲为什么最‘美’?美在他用心、尽心!”是的,郭显诲用真诚与耐心,在孩子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道爱心的桥梁,让孩子们在与父母别离的时光里依然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文中留守儿童的姓名皆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