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文学
旧典新读《老莱娱亲》
2017-08-14 08:42:19 林生钟 来源:8月11日 《三明日报》第B3版  责任编辑:  


    

●林生钟
  有媒体报道广西桂林一位50多岁的大叔,常年照顾母亲起居,穿旗袍带母亲逛街。据称,男子的妹妹多年前因病去世,母亲过度思念,精神出了问题。一次偶然机会,他穿上女装扮作妹妹的样子,母亲突然变得开心了,为此他坚持穿了二十年。男子还称:我为了老人家,不怕别人笑话!
  看完这则消息,我忽然想起《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老莱娱亲》。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东周的楚国隐士,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的老莱子满头白发,父母见了感叹儿子都这么老了,自己在世的日子也不长。老莱子害怕老人担忧,就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做了一套五彩衣穿上,走路时还手摇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有一次,他给双亲送水不小心摔倒,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假装自己是故意摔倒的,躺在地上学小孩子的样子哭啼打滚,博得二老哈哈大笑信以为真。典故后来用来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的成语。
  此事见《艺文类聚》卷二十《列女传》、《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孝子传》等。大田县元代的广平学者郭居敬,在把它编撰入《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时写道: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郭居敬序诗导读: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可是很不幸,后人把这则故事解读为愚孝的代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穿花花绿绿的小孩衣裳,拿着“摇咕咚”扭捏作态,故意跌倒撒娇弄痴和装疯卖傻,以博父母一笑。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他为了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楚王诏其出仕不就,偕妻迁居江南。元代学者郭居敬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性至孝,“事亲欢顺,既没,哀毁尽礼”,与前人的品德操守同出一辙。他们都是智者,老莱子更是一位大思想家,在孝顺父母面前,如何不可以“难得糊涂”一回?
  鲁迅当年不解,觉得娱亲非常做作,与小孩子的童真相差太大。他在《朝花夕拾》中说: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古人,教坏了后人。
  鲁迅还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着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
  “百善孝为先”,孝是古人基本的道德思想。专家们认为,《二十四孝》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子女为保证父母的身心愉悦、自己的内心宁静,做出力所能及的孝行,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很多人在批判《二十四孝》时,都会搬出鲁迅七十多年前的批评,比如卧冰求鲤等表现封建礼教的野蛮和反人性。但是,今人如果还依然这样发问,那只能说明他根本没有读懂先生的文章,而是机械地引据。鲁迅所生活的年代,封建礼教横行,父权无限泛滥,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是服从和顺应,《二十四孝》的故事反复被统治者们宣扬、教化,其目的无非是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从而在根本上维护自己的统治。先生所批判的,正是这一种情况下所谓的“孝”。
  “看了二十四个孝子的行迹,才知道孝有多难,对于先前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可见,鲁迅所反对的,是机械地搬用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故事,将二十四孝所确立的规则作为评价孝与否的绝对标准。因为这样,将导致孝的表面化,使孝变得高高在上,常人无法做到。鲁迅批判的不是二十四孝,更不是孝本身。
  社会发展到现在,父权无上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反,今天社会培养出来的一个个小皇帝和小公主,似乎让人有以子女为权力中心的错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正面临着某些道德和责任感的缺失。新时期,用一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孝,很有必要。
  其实,《老莱娱亲》也好,《二十四孝》也罢,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能抛弃,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