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社会
大田:“绿色福利”,赢得40万百姓点赞
2017-05-04 17:00:05 张知松 来源:大田新闻网  责任编辑:  


连日来,大田县以中央环保督察以契机,从严从实从细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县、乡、村干部在已经梳理出来的9大类27项治理清单基础上,自加压力,查找出各自辖区、领域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不留死角,从快治理,让大家共同享有一个绿水青山的生态大田,让更加丰厚的“绿色福利”润泽人间,大治理间赢得40万百姓的点赞。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县里自加压力,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持续推出河长制、生态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等创新之举,均为全省首创;在水土流失治理上倾心倾力,持续深入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探索推行矿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五园”模式等做法深得好评,“河长制”在全省推广,“易信晒河”评为全国2015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该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率先探索推行企业化治理等模式,对生态茶园改造、小流域治理、绿化提升工程等方面分不同着力点,依次推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依据实情不断探索出科学、可行的治水、护绿措施,招招见效,让大田城乡处处绿意浓浓,40万大田百姓享受到了“绿色福利”日益增多。

治绿先治水,水清山自绿

水环境优劣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为直观的体现,治绿先治水,水清山自绿。

  大田积极推进治水原因有二:一是大田是省内闽江、晋江、九龙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身为三江源头,县里对水环境治理自然自加压力,不断加大对水环境的整治、管理。

  二是随着当地矿产开发、工业发展、城镇扩容,县里均溪河、文江河两条主要流域水体受污,河道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这两条主要河流就是30多万大田百姓的家园之肺,如何综合整治好两条河流,有效地加强均溪、文江两条流域监管呢?

形势所逼,县里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从水环境治理入手,于2009年率先推行河长制,将河长之职委任给了两位副县长,明确“河长”为包河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水利、环保等相关单位、乡镇均列入协助单位,提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齐心协力抓好河流的监管、整治。

自从推行河长制以来,一批无证照、污染重的企业,清理河道上淤积的泥沙、垃圾,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在均溪河西岸加高河堤,建设了滨河景观工程,进一步美化了沿河景观……沿河两岸的居民明显感觉河水清彻多了,鱼虾也多了。在均溪河城区段,市民们时常来到河岸两边以及南山桥、玉山桥等桥面上,欣赏河景,漫步纳凉,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

试行河长制收到良效,2013年以来,大田县将“河长制”与万里安全水系建设相结合,全面完善“河长制”流域管理机制,境内所有河流按河段,不分大小,均设立“河长”,全县共确定176名“河长”,治水半径不断拓展,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进一步细化“河长”制工作内容,将“河长”名单及联系电话在县电视台公布,强化社会监督力量,提高市民文明意识,营造共同参与河道管理良好氛围。

    借助新兴通信平台实施“易信晒河”,组建“河长易信群”,全县所有“河长”均加入该群,以实名标注河段名和“河长”名,每位“河长”、执法巡查人员每天要将所辖河道现状图片、问题情况等信息发到“河长易信群”,“河长办”紧跟处理,确保任何一件涉水违法事件都能得到及时处理,使“河长制”真正成为河道管护的一把利器,开启了乡村兴水治河的新时代。

    由中国水利报社举办的“2015年度全国水利行业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大田县落实“河长制”的创新之举“易信晒河”成功上榜。

为水土流失治理树样板:五园模式

    作为矿业大县的大田,在矿产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据2011年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9.83万亩,其中近半为矿山水土流失。矿山水土流失具有点多面广、流失严重、恢复期长等问题,面对这些“硬骨头”,该县根据各治理点地质条件、水源供给、土壤成份等情况,因情施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采取生物、工程等措施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出一条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园”模式,依实情、合民意、见效快,广受好评,成了全省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的样板。让处处矿区重披“绿装”、吐露绿意,重回生态净土。

    “五园”模式是该县水土流失治理的核心,该县坚持分类治理,将各个治理点打造成家园、公园、田园、工业园、物流园等多类园区,实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银顶格闭坑矿区原属露采铁矿区,植被破坏严重,鑫鹭峰公司通过填埋、平整、种植草木,改造成集“采选—冶炼—铸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工业园”,以利用代替治理;建设镇贵竹林废弃矿区因离镇区较近,建设了观光栈道等设施,改造成为生态休闲公园,成了周边村民休闲好去处;太华镇山贵崎矿区由于前期开采较不规范,矿山排矸弃渣没有进行合理设计,造成一定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已通过平整矿山广场4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多亩,在矿区建设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大楼,成为工人们生活的美丽家园……

    针对矿山水土流失恢复周期较长这一问题,该县健全长效治理机制,落实好三重保障,着力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实现持续投入,并依托“一个中心、四支队伍”,严厉打击破坏矿山生态环境行为,着力推动矿山水土流失治理长效化。资金上,县财政每年拨出1600万元专项用于水土流失治理,鼓励矿山业主、项目业主和群众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技术上,与福建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建立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技术支撑体系,确保矿山水土治理技术持续更新换代、与时俱进;监管保障上,建设县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逐步将矿山水土流失治理纳入“智慧环保”系统,实时掌握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制止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地保障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在治理中,该县还坚持“景治结合”原则,修建排水系统,减少沙土流失;在平台上回填客土,栽植乔木进行固土绿化;注重保护原有植被,增加各类林木种植,高低搭配,景致协调,达到绿化与美化兼容之效。

“九龙合一”,构建大生态管护格局

    发现污染源上报指挥中心—信息受理登记—分类派遣处置—反馈整改结果……,在大田县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操作平台上5位工作人员正迅速接收、指令相关生态监管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阮红艳介绍:中心以“智能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为支撑,整合“河长办”“街长办”等涉及生态监管力量,集采集、受理、调度、执法于一体,一个中心便可实现统管全县所有生态之事,成为生态管护一个全新模式。

    大田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常出新招、长抓不懈,大胆探索生态管护良方妙策,日前创设的大田县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正迅速成为该县生态管护的“总枢纽”,实现了纵向指挥有力、横向协作紧密、整体运转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体系。

    该中心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了所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数据,建立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库、水及空气质量数据库等,在重点污染源、重点企业等生态敏感部位全天候在线监控,相关部门信息接入中心平台,构建起管控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网络;通过建立中心运行调度层、部门分工协作层、乡(镇)属地管理层、村(居)单元巡查层,整合“河长办”“井长办”“街长办”“库长办”“重点办”等运行平台,达到“四层共管”“五办联运”,形成分工明确、调度统一、监督有力、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调度体系,有效解决了全县各生态管护力量存在的交叉、缺位等问题。

围绕这一中心之需,该县分别在公安、检察院、法院设立生态侦查大队、生态检察室和生态审判庭,整合环保、水利、林业、国土以及生态综合执法等部门力量,建立健全的生态执法联动机制,做到快查、快办、快处,实现生态监管不留死角、不留隐患,构建一个政府监管、企业主体、公众监督的大生态管护格局,着力把大田建设成为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大田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一减一增、一转一变”:一是流失减少。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32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5.46万亩,根据2015年底卫星遥感,我县水土流失率下降为10.53%,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青山增绿。四年来,全县完成造林绿化16.02万亩,封育治理12.1万亩,矿山植被恢复1.7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1%,林木蓄积量增加到1200多万立方米,被授予“省级生态县”称号。三是产业转优。目前,全县已建成千亩以上茶园观光旅游基地5个,培育了一批“两茶一硒”特色产业基地;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集聚延伸,威斯特环保院士工作站成功研发制造出全国首台土壤修复一体机,并实现本地化生产,带动全县矿山机械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城乡变美。河滨栈道景观、城市健身绿道等一批“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培育出了蓝玉、内洋、济中等一批美丽乡村,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从“乡”到“城”、由“治”而“建”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