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之水
十多年前,去过一趟大田县的象山,山水之美至今印象深刻。 初见象山,惊讶的,不止于山包上连片的草,还有水,一潭水,静静的卧在山包中间,犹如高原湖泊一般,安详地呈现在我的视野。我惊讶,海拔1400多米的象山居然还有如此丰盈的水。 天很蓝,云很白,风无遮拦的吹着,云的影子掠过山包,掠过水面。水很清,水的颜色映衬着天的蓝,比天还要蓝,还要亮。水潭不大,形状好像月牙。没有去打听它的名字,自以为是叫月牙潭了。潭的凹陷处是一片小林子,长的尽是细小的树木。在满目见草的象山,这一片林子的出现,也许是因了水的滋润的缘故吧。 其实,在象山,还有一片林子,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长在方谷地之中,因植物多为红豆科目,人们称之为红豆谷。到了象山,都会去红豆谷去看一看的。走进其中,浓荫蔽日,各种植物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尤其是树木,挺拔而粗壮。有林必有水,水为林而生。去时是夏天,林中却无一丝暑气,我感觉弥漫周身的是春天般潮湿的气息。从上往下走,一条小溪顺着山涧始终伴随左右。山谷多乱石。清浅的水,或漫游石面,或穿有石间,姿态万千。一旦遇上落差,便形成小瀑布。应叫碎花瀑布更为妥当,有无数雪白的水花编织而成的,不见得有壮观的气势,却显摆着婀娜的景象。溪小,水声却不弱,清脆,只缭绕在密密匝匝的树木间,总是不能穿破而出,又与山谷碰撞,交织着回音,便更加响亮了。与水声呼应的是知了的鸣叫。林中至少停留着数千只甚至上万只知了吧,好像有指挥似的,声音一阵紧接着一阵,煞是整齐,又极其刺耳。林中应该还有鸟鸣,只是它的声音被遮掩了。 确切的说,森林中的小溪有两条。另一条在另一侧山谷间。在两条小溪快要交汇的上面,有一小段山径,穿过,便见着又一条小溪。这时是往山上爬,地势比较陡峭,小溪的流量要大些。期间,有几眼小水潭,看下去,有点深不可测的样子。水从上几乎垂直落下,哗哗作响。据说,水中有鳖,有蟹。没见到,可能藏在石洞里了。水边的石头浸了水气,滑溜溜的,有的滋生了青苔。树的根部被水冲刷着,有的裸露出大半根须,依然健壮地生长着。 从森林出来,发现上方有一道水坝。水是从水坝里泄出来的。站在坝头,欣赏坝上风光,我吃惊地发现,这不就是那个形如月牙的水潭吗。再打听,原来这里是水田,泉水多,筑起坝,水积起来,就成潭了。
桃源小记
这个桃源,是一个乡镇,在大田县境内。 因为读过《桃花源记》,便对桃源这样的地名很有好感,我想,那里至少是一个四处可见桃树桃花的地方。 我第一次去那里,见到的却是杨梅。桃源有一个东风农场,在山坡上种植了一大片杨梅树。我跟随友人前往的,现场有不少女子,应该是有组织来的。杨梅树长得比较都比较高大,缀着星星点点的红果实,令人激动。特别是长在末梢的,不容易被人摘取的,最是长得饱满鲜艳。我们试图去摘这些最好的,便爬上树去,小心地踩着树枝,到了树枝已不能承受的位置,还是够不着手,只好望而兴叹,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低处采摘,但是吃起来,味道并无差异,一样的酸甜鲜美。 这个农场,出了名的不是杨梅,是红菇。友人的朋友很热情,又邀请我们下次来采红菇。我再到桃源,是2013年12月的天气,已过了采红菇的节气。我跟大田的同仁去参观一个叫蓝玉的村子,把村庄建成公园式的,干净整洁美观,给人的感觉是很舒适的。 我们在村部后面的一处小公园看了一会,就沿着河卵石铺就的水泥山路,拾阶而上,又拾阶而下,在小山上走了一圈,看见的秋冬季节的山野了无生气,还是可以感受到乡村清冽的空气。而这个村,最美之处,在一溪两岸,有着小桥流水田园的诗意景象。桥是古廊桥,据说有三百多岁,看上去还很硬朗。溪道已作了清理和改造,溪水清澈透底,游鱼清晰可见。沿着岸边修缮的小道行走,视野开阔,大片的农田,大面积种植着一种叫莴苣的蔬菜,有农人正在收采,成捆堆在一起,田野的浓郁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天下午,我们还去看了一个土堡。从蓝玉村出发,大概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路上,遇到了一轮红日,炉火一般的色彩,大圆盘似的,悬浮在西边的山后,给傍晚的乡村抹上了一层光辉。随着汽车往山上行驶,夕阳逐渐被山峦挡住,只能看见山坡上逐渐往上移动的余晖。沿路看见的房屋,已从水泥砖混结构的,转换成了纯粹的瓦木式的,有单独坐落的,也有几座相挨成群的,此时显得格外的宁静。这些有意保留的传统民居,都作了简单的修整,特别显眼的,便是屋顶的瓦片之间都被抹上了一道白灰,黑白的颜色,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动作,据说是为了配合土堡旅游的。 大田土堡颇具名气,有好几座是国保单位。我去过芳联堡,有人家居住,主人为我们端来茶水和花生等茶点,厅堂前的一方天井,盛满暖暖的阳光,明朗,透亮。据我看过的,大田的土堡,几乎没有雷同之作,都是依据特殊地理位置,进行巧妙的建造。有一座琵琶堡,建筑在层层梯田之上,因建筑形状像琵琶而得名。想像一下田地之中、山岭之间的这把琴吧,只能是自然的风雨才能把它弹奏。先人建筑艺术的追求,应当令浮藻的今人深感惭愧。 我在桃源看到的这个土堡叫安良堡,呈半圆形,外墙的白灰大片剥落。村人打开大门,我们尾随进入,正面有前后两座瓦屋,后楼须得仰视,上下落差较大,墙体几近垂直,布满了加固墙面的木桩。我们从左边登上围楼,从每一个小房间往外看,都是一个好视觉。这也是防御性土堡的一个共同之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付侵犯。堡内虽无人居住,却是干净的。因为藏居大山深处的神秘,慕名而来的人日渐多了起来。在我们来之前,听说央视摄制人员刚来拍摄过。我们看到,土堡的面前正在开挖一个池潭,试图恢复土堡原先的规模。 大田的生态茶、大骨头很出名。私下设想过,如果在土堡内吃茶、吃大骨头,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休闲之旅。如果来桃源看土堡,若一路上有桃树桃花跃入视野,定然会增添许多的美丽、烂漫的。 从土堡出来,天色暗了,也冷了许多。我们回到桃源镇上,已是灯火通明了。
屏山之夏
屏山现在有点名气,一是因为茶叶,二是因为赛猪会。 据说,屏山是三明全市海拔最高的乡镇,最高峰大仙峰海拔1100米,也是大田县的最高峰。山高,雾多,容易出好茶。茶就叫高山生态茶。走进屏山,但见各个小山头都变成了茶山,通向茶山的建成了木制栈道,山顶建成了观光平台,茶山之间建成了几座小木屋,叫“茶乡大院”,走进去,杉木的香味扑鼻而来,可住宿,可用餐,可品茶。 这里最好看的房子是祖祠,黑瓦,飞檐,彩墙,通过一代又一代子孙的精心维护,呈现出完美如初的风貌,并且把对祖先的敬仰演绎成一场独具特色的庙会活动,在内洋和美阳两个村,在祖先祭祀之日,至今还保存着赛猪会的传统,族户抬来几十头杀好的大猪,有序排列在祖祠院子里,背上贴着红纸,嘴里插着燃香,猪头抬起朝向殿堂,整个场面如同过年般热闹。因为茶的出名,这奇异的风俗也出了名。每年远道而来的外乡客越来越多。吃猪宴、祈万福,也成为外地客追赶的节日。屏山猪,特别是祭祀后的屏山猪,成为了乡里乡外人的抢手货。 屏山游,因此渐渐有了名气。在乡政府所在地,沿着溪水流去的方向走去,直至水尾,便是一片原始树林,包括千年柳杉在内的各种树木生长旺盛。这里修建了一道拦水坝,挖掘机正在清理溪道,即将出现高山平湖的美景。穿梭林间的木制栈道弯弯曲曲,时而下时而上,喋喋不休的蝉鸣并未叫人厌烦,林中的阴凉使人舒畅。走出树林,便是一段竹筒路,也是一段瓜果通道,搭建的拱门型瓜架,待到瓜果成熟季节,便是一条优雅的通幽小径,一直通到山顶,又是一个登顶观光台,远远望去,是一片峡谷风光,以及重重远山,以及散落在山间的大大小小村落。 2015年6月,我们来到屏山乡,是盛夏六月的天气,正见马鞭花开得烂漫,起初还以为是薰衣草,大片的开在田野上,花色汇成一片紫海,有女游客站在其中拍照比妍,是我在这高山乡遇到的最烂漫的景色了。
湖美湖美
2016年5月的最后一天,艳阳高照,跟随同仁加文友知松、全飚去湖美。 湖美是大田县的一个乡名,之前并没有湖,直到闽湖出现以后,才算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闽湖的主体部分在尤溪县坂面镇,曾经去过,据说坐船可以抵达湖美这里。我们来到湖美,定然不能错过闽湖。湖美是闽湖的上游水域,带状漫延,两岸耸立着高低起伏的青山。我们走上连接两岸两山的一座悬索桥,但见蓝天,白云,山峦,绿水,格外明朗。桥下,有电动船划水而过,在平静的水面上画出一道优美的波纹,有游鱼频繁的浮现水表,摇头摆尾,悠游自在。但也看见了不和谐的一幕,是水面上的网箱养殖,给湖水制造了一些白色垃圾及污染物。 这个闽湖,漫延到湖美,把高才村淹在了水底下。现在,高才村大部分人迁移到城区,仍有200多人选择留下,只好把房子迁建在闽湖边山之上,全部是砖砌楼房,看上去还比较粗糙。我们在村里,看到一张高才村被淹之前的旧照片,一个古朴的村落,成片的传统瓦木房,坐落在山水之间,背靠山,前绕溪,那一条宽阔的溪流呈弧形围绕,仿佛一道护村溪。我们凝视着这张照片,有点不能释怀。闽湖美,闽湖怀中的高才村更美。 高才等库区周边村的村民也许还有种田的,搞水产养殖的应当也有不少。听说,也有人就靠抓鱼维持生计。比如在闽湖边缘地带钓钓鱼、下个套什么的,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承包人也拿他们没办法。如果下了暴雨,水位上涨,漫延到邻近水田,顺势也把大量的鱼推送进来,那可是天上掉馅饼,村民只管大大方方的捕捞,获取一个意外的丰收。 午后,应全飚邀请,我们来到他的老家参观。他也是湖美人,家在元安村,一个小山村。他家伴溪,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家的小院很美,白墙黑瓦,前有荷塘,风景如画,院内亮堂,木柱,雕刻,书画,文化味很浓。他的母亲特地煮了荷包蛋。这是当地的一种待客风俗。同时还端来绿豆汤,为客人消去盛夏的暑气。 全飚院边的小溪,源自后面的大山,不知道有没有溪名,溪边草木茂盛,水质清澈。它和其他山村的无名溪流,构成了许多支流,流过一段行程后,流入了闽湖,是湖美之美的最美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