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旧栏目 > 大田历史
路口,红军战斗过的红土地
2016-10-17 10:43:35 章龙 来源:4月13日《三明日报》B1版  责任编辑:  

2012041519440573569.jpg

●本报记者 章 龙 文/图

一枚特殊而珍贵的印章,1月19日在大田县屏山乡蒋山村被发现(详见本报2月3日“周末特刊”报道)。这枚刻着“德化县路口乡苏维埃政府印”字样的印章,不仅是大田发现的首枚苏维埃政府印章,更成为红军在大田县境内开展革命事业的有力佐证。“路口”是洞口一带的俗称,是大田县屏山乡蒋山、许坑、杨梅、王坪村,吴山乡张坑村、以及济阳乡芳林村的统称。解放前隶属德化县管辖,1950年划归大田县至今(据洞口(路口)章氏山川地域图记载)。

至今,这一带的人们还传颂着红军的故事。记者查证史料,实地考察,进行了一番寻访。

2012041519501687960.jpg

机缘巧合 挺进路口

 

大田县委党史办编纂的《闽中红旗》中记载了当年的许多珍贵史料。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8月,根据红四军前委的决定,为了粉碎敌人的“会剿”计划,朱德率红四军二、三纵队3000多人进驻漳平,开辟革命根据地。时任漳平县(知事)县长的蒋山蔗乾人章国标,正是朱德的“老相识”。根据1935年编纂的《章氏族谱》记载,早在1922年6月,朱德赴上海会见孙中山时,章国标正是孙中山的警卫员。

在朱德的感召下,章国标积极支持红军的主张,并同意把地方武装纳入红军队伍。期间,章国标向朱德详细介绍进入闽中大田、德化路口的基本情况,绘制地形图供朱德红军使用,并利用乡土故情的有利条件,全力支持、参加红军的革命活动,扩大革命根据地。

8月15日,红四军在漳平作出了向路口进军的部署。为迎接红军大部队,章国标指派其下属排长章新崚、章开秀,带领游击队员迅速赶回路口,布置准备工作,召集各村有威望的长辈开会,宣传红军政策主张,协商讨论安排红军宿营等事宜。两天后,红军先头部队进驻张坑,驻扎于村里的公厝“桃树堂”。 8月23日,朱德率红四军二、三纵队主力部队进驻路口,分别驻扎在许坑村、杨梅村的“时思堂”、“卿美楼”、“东乾堂”三座祖祠,以及王坪村、芳林村和蒋山蔗乾。红军大部队的到来,受到当地广大乡民热烈欢迎。

红军进驻路口后,大力宣传革命主张,号召穷苦百姓起来闹革命,全面展开各项革命活动。在当地,至今还留有“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不拿工人农民一针一线”这样的标语。8月24日,红军在蒋山蔗乾召开群众大会,正式成立德化县路口乡苏维埃政府,章国标当选主席。大会宣布了“打土豪分田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买卖公平”等条款,红军的主张深受穷苦百姓欢迎。杨梅村代表章万义当场登台表态,要将自己的山林划分给无地村民。大会召开后,许多穷苦百姓也分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田地。

红军还在路口创办了夜校,向当地群众教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当地群众深受感染,不仅为红军编草鞋、挖野菜、缝补衣服,还有不少青年投身革命,参加红军队伍,并制定了的办学主张。3月22日,记者走进夜校遗址“时思堂”看到,当年红军题写的“整齐、简单、清洁、朴素”那八个大字依旧清晰。
 

休养整备 拟渡闽江

 

1922年,章国标奉孙中山之命,率部回到路口家乡招募兵员,并在蒋山蔗乾办起枪厂(题图照片)。红四军到来后,枪厂便成为武器“维修中心”和“供给中心”。据当地老人讲,每到傍晚时分,总能听见枪厂传来的试枪声音。“我父亲章国镀当时是枪厂的工人,他曾经把一颗自制的手榴弹带回家。那时候我年纪还小,也不知道手榴弹是什么,背着父亲偷偷拿来玩,却把眼睛给炸伤了。”杨梅村村民章华符回忆说。

2012041519473867080.jpg

沿着荒草丛生的小路,记者来到枪厂遗址。由于国民党部队的破坏,当年的枪厂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当地党史办在断墙上立了一块“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驻军总部枪厂”的牌子,以此来纪念那段历史。

红四军来到路口后,计划渡过闽江。由于长期作战和行军劳累,部队伤病员达300多名。朱德决定把当地教堂改建为红军医院。时值盛夏,天气炎热,正是疾病流行时。红军战士多有呕吐、腹泻、中暑、伤口溃疡、化脓等疾病缠身,张坑村中医章进花连夜会诊,采掘大量青草,煎熬药汤供红军饮服和清洗伤口。通过治疗,许多伤病战士的病情得到控制。朱德高兴地对章国标说:“青草就是中药,可以就地取材,要传授。”第二天,章进花就拿来青草样本向红军战士讲解传授采药、用药知识。当时,30多名战士在王坪牛濑、蒋山青格坪战斗中负伤,也被送来抢救治疗。

红军粮食补给不够充裕,战士们还到村民章兴揍、章新崚、章兴抠家中称了大米,并留下共10多个银圆。如今,尚有5个银圆作为传家宝保留在章氏家族家属后代,其中章进苗3个、章进云1个、郭七1个。尽管各村村民慷慨解囊,但这些粮食对二三千人的大部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为此,村民们就带红军炊事班上山挖野菜作辅食。
 

与匪激战 回转漳平

 

大双河(溪)位于屏山乡王坪村与德化春美汇合处,属闽江上游,是屏山路口、济阳大儒、德化春美一带唯一一条水上运输要道。红军大部队在路口休整完毕后,计划顺流而下前往福州渡过闽江,前往赣浙皖边界开展游击战争。

据党史办史料记载,在王坪村村民章国錐带领下,红军先头部队沿河侦查地形,为拟渡闽江做准备。走至牛濑(济阳大儒河和下边溪河芳林雄田汇合处),遭遇卢兴邦匪部伏击。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红军先头部队协同闻讯而来的王坪、杨梅、张坑等村赤卫队,击退土匪,9名红军战士牺牲。

8月19日晚,路口乡各村代表在杨梅村“时思堂”集中,讨论帮助红军渡江工作。短时间内要完成四五百张竹排,困难大任务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动员全乡村民集中力量、全力赶造。王坪村村民章应智带头表态,愿意把自己的十几亩竹子贡献出来。次日,天刚蒙蒙亮,杨梅村章国鉎、蒋山村章天河、张坑村章开秀、许坑村章应乾、芳林村章加张带领红军战士和各村民众按照既定的安排到王坪村砍伐、扛运竹子,赶制竹排。几天赶制时间,足够红军大部队渡江的竹排已一排排列在渡口,只待出发。

8月下旬,国民党匪部张贞攻占漳平革命根据地。红四军前委作出决定:放弃渡江计划,回师重取漳平。为帮助红军前进,张坑村事先选派代表与济阳地方武装涂友情联系,并由章国文带领游击队员陪送红军20余里路程,确保了红军部队安全顺利过境,免遭阻击,无一人伤亡。

红军走后,红军分队长黄振文留守路口乡,继续领导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后来参加闽中革命根据地的反“清剿”斗争,1949年2月全体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260团,与解放军主力一道解放大田、安溪、永春、漳平、德化等县城活动,为新中国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2012041519495970379.jpg

【以上资料来源:1县党史办编撰《闽中红旗》一书;2根据1987年离休干部章进燕、退休干部章进茁,张坑村民章进苗、章进局、章进叶讲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