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林生钟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位于闽粤赣结合部的宁化县石壁镇,是世界客属中心,被誉为“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成群结队衣衫褴褛的流民,扶老携幼从中原南迁来到宁化,他们在石壁落脚,与当地的闽越诸族融合,于是形成了今天这个新民系。石壁,也因此成了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行程中的中转站。 石壁非“石壁”,这里水草丰美,猪羊成群,人们安居乐业。这样的得名源自客家人对土地的崇拜,以及对祖籍地的怀念。在不见石头的平洋里取名“石壁”,寄托了客家人对后辈子孙的希望,彰显出顶天立地和硬如磐石的性格。 家乡大田与宁化同属一市,但地理位置一中一西各踞一隅,距离远,交通险阻,加上两地在历史上长期分属不同州府,地缘和文化相去甚远。为了揭开心中的谜,今夏,我驾车拜谒了群山包裹中的小镇。 公路在沟壑间蜿蜒,汽车时而起伏,时而坐滑梯似的往下俯冲,然后一个急转弯驶进隧道,等再次见到天空时眼前已是坦途无限。路标告诉我:这就是石壁,是那个众人口里念念不忘的故乡,是千古传唱中的世外桃源。 客家公祠的大殿里,密密麻麻排列着姓氏始祖牌。“扬州八怪”的美名,传遍了大清国的大江南北;隶圣“伊府面”的芳香,早已漂洋过海深入人心。 门口有商贩在摆卖擂茶,这种用茶树枝做擂棒,把芝麻、陈皮和鸡爪草等食材,在陶钵里研磨成浆冲开水的饮料,据说汉时就有。武帝派兵征讨南方少数民族,军士通过喝擂茶保健。客家人的美食擂茶,是先民在逃难途中发明的,一钵绿油油、热腾腾的茶食里,加进了煮熟的粉丝和香肠,是生存无奈的选择。 同为客家地区的将乐,擂茶别于宁化。我在玉华洞顶爬出,正当口干舌燥饥肠辘辘时,忽闻炒花生浓郁的芳香扑鼻而来。路边树荫下有木头房子,屋里的女孩正提着热水往陶缸里灌,然后分装瓷碗,颜色灰中带白,像时下街头现冲现卖的奶茶。这茶跟我熟悉的茶水无关,尝一口汤,掺杂着青草药的苦涩味。导游说这就是客家擂茶,坐在一边的游客纷纷伸手去接。 石壁的擂茶没有传说中的霸气,朋友特意给我要了荤素搭配,正可果腹。 我的祖上也来自河南光、寿二州,他们和石壁的客家人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到达福建。所不同的是,择居大田的汉民大部分随陈元光和王潮入闽,他们多为闽王的军士,或者在唐王朝中已经做官多时。大家走过了同样的路,只因进军的号角催得急,拒唐军,下闽南,驻福州,然后分兵八闽步履匆忙,待闽国安定再无战事了,辗转肇基时,已经少了跟普通百姓直接交流的机会。我的祖先理所当然要被排斥在客家民系之外,大田和尤溪本是同县,这里的汉民都成不了客家人。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站在石壁古老的大道上,仰头望见青山隐隐白水迢迢,心底涌起了诗词《如梦令·元旦》。是的,这些了不起的客家人,风尘仆仆风雨无阻,理想的旗帜千年飘扬风展如画。 在石壁,我读懂了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