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 0598—7233678 emall—dttvxwb@126.com
更多》大田新闻
更多》外媒看大田
更多》公示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大田新闻网 > 文学
远去的稻草龙 ·林生钟
2015-03-03 10:58:26 林生钟 来源:3月3日《福建日报》11版  责任编辑:  

闽中大田元宵节有迎龙的习俗,其中以城区玉田村为代表的板凳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这里的山民按照自己的想象,将生活中的用具如板凳、稻草绳等,任意装饰上香烛火炬,拼接成龙的形象。中华民族图腾绵长粗大的线条,由几百人抱团齐舞,浩浩荡荡的光影游走村社街巷,一路欢笑撒满风调雨顺的祝福。

我的家乡在山坳里,村子小,人口也少,同时还生活着一支丁姓的少数民族。因为人手不足,大的活动没法举办,元宵节村人们提着灯笼列队穿行在羊肠小路上,火龙远望蜿蜒起伏,气势虽比不上迎龙震撼,但情景同样乐融融。

少时听父亲说,村里以前也迎过稻草龙。乡亲们用当年收成后的稻草扎成大草绳,数十米的绳子上每隔一段挂上灯笼或者插上香火。在绳子上挂灯笼的叫“灯龙”,插燃香的叫“香线龙”,龙头、龙尾与龙珠全部由香火组成。表示龙的眼珠就在龙头的竹片上挂两盏灯;表示龙须就在篾条捆绑的番薯上插三炷香……就连一路挥舞的龙珠也是番薯做成的,上边用香火插满成球状。

 村里人都会编草绳,老人们过节时在祖房里编好稻草绳,然后准备妥帖单等元宵节晚上迎稻草龙。大家把插满香火的稻草绳联结起来,抬着祖宗的塑像跟在龙的后面游乐。尤其是村中的回民,还会在这一天包粽子祭祖,他们把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改在元宵节品尝。这支唐末随闽王入闽的武勇丁伯六后裔,最初居福州,北宋年间为避寇乱迁入大田,并在太华“丁坂”停留过。

这样的传统活动在上世纪中叶戛然而止,后人们空留遗憾在想象中感受曾经的盛况。

太华镇今日的华溪村即原来的“丁坂”,目前是全县唯一保留迎稻草龙的地方。初九天公生日这天,夜幕完全暗下来后三声铳响,稻草龙便在锣鼓队的伴奏下绕村头村尾游走。龙头和龙尾由成人扛举,提龙绳的是小孩,当地村民说这是先祖传下来的规矩,希望孩子们平安成才。这项活动以前只准男童参与,如今男女平等女孩也参加到了活动中去。

村里老人还介绍,稻草龙始于宋朝,自先祖陈七公移居村里便有了迎稻草龙的记载和传统。

陈七于南宋携兄弟南下至濂溪,见山环水抱处处涌动泉水,视为风水宝地。入赘丁家后,“幸得丁父抬爱,匀田归管,勤勉持家,兴盛至今。”民间传说陈七用濂溪神泉医治好了宋仁宗的病,与妻丁氏双双受封,腾云驾雾升空成仙。志书描述其“以功赐爵秩不受”,回到华溪后坐化成神,后人立“真泉宫”祀之,至今香火不断。

不知道家乡的香线龙与华溪的稻草龙有无渊源,但灯和丁的姓氏谐音,丁姓回民改迎稻草龙为迎灯后,对于人口不多的村庄也许是种创意。元宵节闹花灯迎灯龙传统节俗源自汉明帝刘庄倡佛,他在正月十五日夜晚祭北极星神,寺院跟着燃灯表佛,士族和黎民一律挂灯,从此上元之夜张灯结彩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