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年间,小华村洋头林姓十八户建成的泰安堡,,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大田众多土堡当中,其建筑风格别树一帜。到过小华见过土堡的人都会惊叹它那巍峨壮丽、生动别致的造型。 小华土楼占地面积1720平方米,坐东朝西,历时11年完工。后呈半圆形,土楼顶为悬山式,左右角楼为四角攒尖顶,其形如华盖,总高14米,其中石基5米,上下收合1.29米,土墙高6米,墙体垂直。右角楼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左角楼略小,22.3平方米,左右不对称,但左右却相互呼应,并突出土楼整体3.2米,它具有实用功能又给建筑增添了美感。 内部结构为木质,左右对称,布局平稳。五十二根直径近50厘米粗的柱子支撑着三层楼体,挑梁与穿斗结合,纵横交错,把内部牢固、妙巧地结合起来,不用一根铁钉。每开间为9平方米,计有60余开间,木板铺设,具有很高的防潮功能。顶层正中放厅,为半封闭式,木质半墙、雨篷,上半窗口开敞,可凭窗望远。 楼内有天井,厅房只放三级落差前埕,正中设台阶通厅堂,旁凿水井,取水方便。下水道沿檐下滴水归口后直出楼门旁,意为“百水归一口”。 右前角楼共四层,第三层与回廊连接。第四层为最高建筑,战乱时可作指挥场所,站立顶层,楼内外一览无余。一二层用土墙与土楼隔离,一旦土楼火灾,可作为避火间或贵重物品储藏间。 传说上京城口为建土楼,曾派人四处考察,最后选中小华土楼样式,经三番五次依样画图,建造后乃有多处离谱,可见其结构复杂,设计精巧。 小华土楼在择址上,地处洋中,后依小梯田,前方开阔,前楼取平直式屋脊,左右筑有角楼。天井埕斗,卵石砌地,防潮消水功能佳。在清代,这种单楼式土楼符合农村整体形势的需要极为盛行,体积不大,一般乡村富足人家均有能力建造,且实用功能齐全。这是缘于清代社会动乱、匪患横生的背景。 |